糖丸儿:
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容易感到紧张、不安,总担心出现最糟糕的情况或发生意外。哪怕理智上知道它们发生的可能非常非常小,我也还是很焦虑、不安,想尽可能地做好一切应对措施,最后把自己搞得很累。在了解一些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之后,我有注意到,家里的父母、长辈也都是这样的,甚至Ta们表现得比我更加焦虑、谨慎。每次出差或者外出旅行,父母总会交代很多很多注意事项,总担心我把重要物品弄丢,担心行程中被偷、被抢、被骗,担心在不熟悉的地方走丢,担心在外面发生意外和危险......
我并不想永远像惊弓之鸟那样时刻紧张着,但也很难挣脱这种疲惫、痛苦的生活。每当父母表现出不安,我也会非常慌张,想赶快做点什么让父母平静下来。而我所能做到的,就是和Ta们一起尽可能周全地准备一切。除此之外,我也不敢让父母看到我焦虑、恐慌的一面。这会让Ta们非常焦虑,反过来又让我感觉更加混乱、慌张。有时我会埋怨自己的原生家庭,但也觉得父母都很不容易、很心疼Ta们。我想要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、也让父母过得更轻松、安稳,却一直陷在这个困境里......
读书小绿:我感受到糖丸儿迫切地想要改变。你学习了解心理学相关内容、注意到父母和自己之间相似的模式......做出了很多努力。我想与你分享M. Gerard Fromm 的《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》,或许能帮你更好地理解当下的困境,找到有效、合适的调整方法。
《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》
[美]M. Gerard Fromm(著)吴和鸣(译)
糖丸儿:小绿你好~我很痛苦,想要挣脱这种过分谨小慎微的生活模式,却一直被牢牢困住。我自己看了很多原生家庭方面的书籍、文章,了解这些减少了我对自己的攻击和指责,但也给我带来了新的困惑——我的父母为什么要这样自己折腾自己?我又该怎么看待我的原生家庭?有时我会埋怨父母,有时想到父母长辈生活的艰难又觉得不能再怪罪Ta们。现在和父母相处,有时我都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做才好......
读书小绿:听起来糖丸儿的困扰有两个部分:一个是意识到现在的生活模式让自己感到疲惫、痛苦,但难以改变,另一个是不知道如何看待给自己“带来”这种生活模式的原生家庭。
糖丸儿:嗯,是这样。
读书小绿:糖丸儿注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部分——如何看待我们的原生家庭。对待原生家庭的态度也表明了我们对自己困境的理解,而这些理解让我们面对困境时会作出不同的应对方式。所以,我想先回应糖丸儿关于原生家庭的困扰。
简单来说,或许我们错怪了原生家庭。糖丸儿遇到的困境很可能既不是糖丸儿自己的错,也不是父母的错,而是某些创伤性事件跨越代际的持续影响。提到创伤性事件,我们会想到PTSD(创伤后应激障碍),想到这些对人造成的伤害常常会持续很久。而容易被忽略的是,创伤性事件不仅仅会对经历事件的人们带来伤害,还会在代际之间传递。创伤性事件发生后,可能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才能真正走出创伤。
糖丸儿:可是,我并没听说父母长辈曾经历过什么重大创伤啊?
读书小绿:创伤性事件给人带来的痛苦是无法承受的,所以人们常会尽可能地不再提起那些伤痛和过往。作为后辈的我们,很可能并不知道曾经发生过什么,只是茫然地带着伤痛艰难地生活......
糖丸儿:听小绿这么说,我感觉就算真的发生过创伤性的事件,去问父母长辈也不一定能知道,还可能把Ta们重新带回那些痛苦的感受中去......那我该如何判断自己的困扰是否是由祖辈的创伤性经历引起的呢?
读书小绿:这是个好问题,在不确定祖辈是否经历过创伤性事件时,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一些表现进行简单判断。代际创伤在子辈身上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:
1. 容易感受到过于强烈的哀伤、痛苦等体验,但没有可以表达这些情绪的人。
2. 缺乏安全感,经常处于不安、紧绷的状态。
3. 在日常生活中,情绪反应极其微弱或不合时宜。
4. 对父母长辈的态度很矛盾:时而心疼、怜悯父母,希望治愈父母的伤痛;时而鄙夷父母不合时宜的反应与行为,渴望与父母分离。
糖丸儿:啊,这么看的话,我觉得我的情况确实还挺像代际创伤的。我很容易紧张、不安,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没来由地突然感到很痛苦、很难受。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,也不知道怎么和别人说,都是自己看剧发呆什么的熬过去。日常的情绪反应我没特别注意。对父母长辈确实很心疼,有时也很愤怒,会有很多抱怨和不满。
糖丸儿:不过我还是不明白,创伤性事件的影响怎么会在代际间传递呢?我自己并没有经历过什么创伤性的事情,甚至我完全不知道可能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......
读书小绿:糖丸儿问得好。创伤的代际传递并不是通过言语和讲述进行的,而是以感受的形式在不知不觉中向下传递。
创伤性事件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是无法承受、难以想象的。亲历者没有办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痛苦,事件发生后人们也尽可能地避免谈论这些痛苦,想尽快振作起来。就这样,创伤从社会话语中消失了,但那些不可言说的痛苦感受仍然存在,并以一种敏感的情绪或是混乱的紧迫感传递给下一代。
“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井绳”,灾难过去后,亲历者仍会表露出不合时宜的痛苦感受,比如对日常事件的极度焦虑、对子女安全的过分担忧等......亲历者通常不会提及创伤性事件本身,但作为子女的我们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强烈情绪。我们不理解发生了什么,却也掉进了痛苦的感受中。
同时,当我们看到父母极其痛苦,自然想安慰、照顾父母。慢慢地,我们在情感层面成为了父母的照料者,自己的情绪与感受在家庭中被逐渐忽略。
此外,出于对后代的保护和照顾,亲历者会让子女努力做好应对创伤的准备,比如极度在意子女的安全、对可能发生的危险过分警惕等等。而当我们从小在家庭中学会各种「为应对创伤而存在」的规则时,我们的感受、想法和行为也与所处的真实世界发生了错位。创伤性事件就好像一个幽灵,真正经历过的人努力想要摆脱它、想要让下一代过得好一些,却也把子女后辈留在了创伤的阴影里。
糖丸儿:我突然觉得很难受。这样看其实大家都没有错,所做所想都是为了走出创伤,但创伤带来的影响太大了......
读书小绿:是的......那些预料之外灾难所造成的创伤,可能需要一个家庭,甚至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来应对和治愈。
读书小绿:当然有!有效应对「代际创伤」的第一步就是——理解代际创伤对自己的影响、对父母的影响。我们不一定能够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,但我们可以试着去理解父母,也理解自己。当我们意识到原生家庭不是痛苦的源头,而是一起应对「代际创伤」的前辈与伙伴时,通往「更好生活」的道路就有了明确的方向。
往后的改变之路分为两个部分。一个是通过哀悼重新感受、表达被压抑的情绪。以及,在与真实世界的互动中积累属于自己的新经验,替换掉家庭中「为应对创伤而存在」的那些不合时宜的规则。
糖丸儿:我有点不明白,什么是「哀悼」呢?
读书小绿:哀悼指通过哭泣、倾诉、觉察感受等方式表达我们过去或当下的情绪感受。对了,哀悼时我们要让自己处于安全的环境,比如:只有自己的房间、值得信赖的朋友身边、或心理咨询师面前。
糖丸儿:可是,「哀悼」有什么用吗?
读书小绿:哀悼能减轻我们的痛苦感受,还能帮我们重新找回自我同情、自我保护、自我表达等能力。比如哭泣可以化解内心的恐惧、羞耻、自我厌恶;倾诉能缓解右脑强烈的情感激活状态,重启左脑认知功能,促进左右脑协同工作。
这里有个哀悼小攻略,糖丸儿可以挑选看起来合适的,按自己喜欢的顺序进行。
1. 找一个安全、舒适、不会担心被别人听到声音的地方。
2. 闭上眼睛,回忆一个让你产生同情心的时刻,这个时刻可以来自生活、书籍、影视作品、新闻等。
3. 回想某个对你友善的人,唤起对自己的同情。
4. 通过文字宣泄烦恼,或对一个真实/想象中的朋友大声宣泄。
5. 想象眼泪或愤怒把所有的恐惧、羞耻、抑郁带出你的身体。
6. 想象自己同情地抱住自己的内在小孩,告诉Ta受伤时感到悲伤或生气是正常的,没有关系。
7. 告诉自己的内在小孩,你会保护Ta不受批评。
8. 缓慢地深呼吸。
9. 放一些能唤起情绪的音乐。
10. 看凄美的小说/剧/电影......
糖丸儿:看起来好像不是很难,等回去我就试试。那另一个部分要怎么做呢?
读书小绿:关于积累新经验,替换旧规则这个部分,就以糖丸儿提到的“总担心最糟的情况发生,尽可能为此准备”为例子吧~这个规则避免我们在意外到来时手足无措,但糖丸儿也注意到,总这么紧张会不断消耗自己。
当我们对这样做是否合适产生疑虑时,可以试着留意实际发生的情况。如果我们的担忧常常是没必要的,那可以每次在心里告诉自己,或简单记录下来。之后再出现类似的担心时,提醒自己“事情很可能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糟”。通过留意不断发生的实际事件,慢慢松动我们习得的不合时宜的规则,同时一点点看到被这些规则“挡住”的真实世界。
糖丸儿:谢谢小绿~我现在比较清楚为什么自己常常焦虑不安了,也收获了应对「代际创伤」的方法。回去后我也想看看《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》这本书,相信会有更多收获~
读书小绿:不客气哇~对了,如果糖丸儿在尝试这些方法的过程中遇到困难,或是陷入强烈负面情绪之中,记得还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。